其实我应该反省一下对Apple发布会还有期待的自己,我是在哪儿看到的信息,为什么记住了时间,甚至还被所谓的新东西骗到产生了一丝好奇心? 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对数码产品有兴趣是年轻时留下的恶习了,不需要看新发布的东西,不需要在特定日期更换新的产品,已经很久没有值得好奇的新东西了,这个错误的习惯应该摒弃了。 如果东西足够好我一定会知道,如果不够好就没必要出于尊重消耗自己的期待去尝试,尤其是一眼看得到头的所谓常规更新。 恰如我家猫的猫砂盆——常规更新。
前两天买了新的头戴式耳机,因为从开放式换成了封闭式,在音量开得有点大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了经常用来夸奖耳机的“仿佛在耳边演奏”这个评价。 当然理想状态是音乐厅环境坐在正中央,主唱也好,乐器也好,以非常平衡的状态在前方演奏,耳机的话就算有“在耳边”的感觉实质上除非制作人员刻意安排左右声道其实很难让人感受出某个乐器的物理方位(能听出来的方位是制作人员编排好的,没有特地编排就是左右平衡。),于是在我脑内修正成了所有乐器在我面前纵列垂直延伸的好笑画面。
因为写了一段稍长的内容而不用考虑字数的体感非常流畅突然意识到了这个平台的好处,有的时候思维被动中断去进行切割行为属实是浪费精力。 顺便好奇了一下iMessage的字数限制,没有具体答案,普遍认为是1k左右,虽然没有进行验证,但目前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以及不使用iMessage就无法回复的设定几乎断绝了所有社交功能对我很友善,也许可以促成更加自由的碎片思维记录模式。
最近因为纠结某些段落“是否有必要保留”而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而考虑“是否对后续剧情有益”几乎是无解的。 如果在一本20w字以上的小说中这种考量应该不会如此明晰的存在,文本量大容错量也大,即便真的“没必要”也大概不会有人记得具体内容并进行批评,最多说一句冗长。 想了一下我最喜欢的两个作者也的确是经常被批评写太长没意义的类型,但这甚至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一点应该交给读者决定,AKA作者只需要表达自己(的倾向),读者也只要选择喜不喜欢。 “考虑读者是否喜欢以此判断该不该存在”就不该是任何一个作者有能力思考的问题,难度约等于“理解所有人”。
我才意识到就算注册没有iMessage也不能回复是吧?那可真不错
以后日常会发在这个页面。这是一个通过iMessage就可以更新的平台,用起来方便一些。本来想申请个X小号的,但我实在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打开X就一个字都不想说那种,还请各位多包涵吧。